返回

团宠小青梅,山匪大佬们藏不住了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2章 刺史来访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苏知知在后山挖野菜抓鸡的时候,山脚下,有几辆马车碾过土路。

    马车半新不旧,虽比不上京城贵人们的马车华丽,但足够宽敞,车身木头也结实。

    马车前后都有衙役,皮肤黝黑,个个佩刀。

    前头的马车坐着白云县的县令宋平,后面的马车坐着浔州的州刺史顾景。

    宋县令很年轻,二十多岁,去年授官。

    他得知自己要来岭南做县令的时候,非常振奋。

    虽然偏远,条件远不如京城,但他觉得越是困苦之地,越需要他这样的人来为民为国效力,好好地做出一番成绩。

    顾刺史年纪大了,刚过六旬,也是去年调来岭南做刺史的。

    当他听说自己要去岭南时,第一反应是:

    他大爷的,吏部那帮龟孙子又在皇上面前说他什么坏话了?

    居然被调到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!

    来岭南之后,发现气候湿热,蚊虫众多,还时不时就有大盗出没。

    所幸此处民风剽悍,当地百姓居然能自己抓盗匪,真是给官府省事又添政绩。

    白云县有个叫良民村的地儿,已经抓了好几次重犯了。

    最近一次还解救了富贵人家被拐走的子女。

    顾刺史决定来良民村慰问表彰一番,赐个牌匾,以此来鼓励其他县村也多多为治安出力。

    宋县令为此很激动,相信自己和百姓团结一心的努力,果然被上峰看到了。

    “顾刺史,我们到了。”

    马车在山脚停下,宋县令先下了车,去后面请顾刺史。

    “有劳宋县令了。”顾刺史一掀帘子,就看见宋县令壮志满怀的笑容。

    顾刺史心中暗叹一口气,好像在宋县令身上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。

    一腔热血,耿直如松。

    以至于不仅年轻的时候被人家挤兑到穷乡僻壤,年纪一把了,还是被发配到这瘴疠之地来。

    啧,说多了都是一把泪。

    良民村事先接到了消息,提前做了些准备。

    郝仁和白洵在山脚下迎接。

    胡子花白的顾刺史下车后,看见两个粗布麻衣的男子走来。

    其中一位腰间佩刀,眉间凌厉,看着很厉害的样子,却只有一只手臂。

    另一位郎君则极其俊美文雅,若非身上穿着半旧的灰色粗布,头上麻绳束发,顾刺史还以为看见了哪家清贵公子。

    “顾刺史,这位就是良民村的村长,郝仁。”

    因着之前的案件,郝仁去过县里衙门几次,宋县令认识郝仁。

    毕竟像郝仁这样的容貌气度,让人一眼就忘不掉。

    郝仁上前,恭谦地叉手行礼:

    “顾刺史、宋县令,在下郝仁,是良民村的村长。”

    顾刺史实在是很惊讶。

    他看看后边的山林,看看郝仁身上的衣衫,竟有种粪土坑里看见金玉的震惊。

    岭南离长安甚远,许多百姓一辈子也没去过长安,更别提在长安遇见贵人。

    而会被派来岭南做官的人,也多半在京中挤不进核心勋贵圈。

    故而顾刺史和宋县令以前都曾听过裴家才子的名号,却不曾见过。

    顾刺史:“郝村长一表人才,可是岭南本地人?”

    郝仁“在下祖籍河东,多年前逃难来此。”

    顾刺史“郝村长可念过书?”

    郝仁的笑容中显出几分惭愧:

    “略识些字罢了,读书金贵,山野乡民供不起。”

    顾刺史听罢,惋惜地摇摇头。

    这样气度的人没读过书,简直是锦缎里塞干草,好看的大草包一个。

    身后有衙役从马车上搬下来一块牌匾,用大红的绸子系着,上边是“良民村”三个大字。

    “郝村长,这是顾刺史亲手写的牌匾。”宋县令解释。

    郝仁称谢:“多谢顾刺史赐墨宝。”

    一行人往山上走。

    白洵走在最前面,郝仁引着宋县令和顾刺史在后边跟着,最后面是一众衙役。

    其中有个衙役伸了个懒腰,顺手想摘一片树叶在手里把玩,被郝仁出声制止:

    “且慢!”

    大家不明所以地看向郝仁。

    郝仁:“此处盗匪横行,我们山上村民为自保,在山脚下设下了机关。有些花草外人看似无异,一旦触碰便会触发机关。”

    想摘树叶的衙役默默地将手收了回来。

    顾刺史和宋县令对这小山村不由得高看了一眼。

    顾刺史年纪虽大,但身体还算硬朗,爬山不在话下,大家一口气就到了山顶村口。

    宋县令张罗着就要把顾刺史亲笔题的牌匾挂到门坊上去。

    然而宋县令一抬头,就沉默了。

    同样沉默的还有顾刺史。

    眼前门坊上赫然已刻着“良民村”三个字。

   

第22章 刺史来访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